400-123-4567

138000000000

温故 体检从劳保奖励到主动保健

2023-12-22 00:51:23

  AG九游会登录j9入口年终岁末,到京城各大医院和体检机构参加体检的人扎堆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体检主要是作为厂矿企业的一项劳动保护措施而推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发注重身体健康,体检逐渐普及。如今,对于北京人来说,体检已是健康管理的有效手段。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体检对于大多数北京市民来说还比较陌生,除入伍、入学等有身体检查的硬性要求,体检主要是针对厂矿企业的职工开展的。

  当时,体检主要是作为厂矿企业的一种劳动保护措施推行的。据本报1957年6月2日2版《医务人员下矿井给矿工检查身体》报道,为了研究煤矿行业的职业病,本市一批医务工作者为城子煤矿的矿工们进行了体格检查。北京中苏友谊医院分院的大夫把医院唯一一台间接射影X光机搬到这里,给矿工们拍了胸片,北京医学院耳鼻喉科的大夫为矿工们检查了井下岩粉煤尘对上呼吸道的影响,以及井下噪音对耳膜的刺激影响。

  上世纪60年代,医院大夫定期为工厂、机关、学校和居民做X光胸部透视检查。 冯文冈摄

  厂矿企业还设有医务室,并配备专业的大夫或保健员,他们定期给工人做体检,一旦发现健康问题,会及时上报处理。据本报1960年1月15日2版《宣武区中小工厂普设保健员》记载,宣武区玻璃厂保健员给全厂工人做体检后发现,磨口工段工人患甲沟炎的比较多,立刻向第一医院报告。医院派出专业小组深入车间调查,发现是磨玻璃时用的水碱性太大造成的。于是,他们在水里加上了冰醋酸加以中和,为工人们解除了病痛。大栅栏玉器厂的工人们体检时反映手时常发麻,保健员和技术人员研究后发现,病因在于工人磨玉器时用的是凉水。后来,这道工序改用温水,工人手发麻的问题不再出现。

  北京第二棉纺织厂根据女工较多的特点,积极开展女工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劳动保护工作。每年,厂里会组织女工进行一到两次体检,发现疾病,及时治疗。(1960年12月14日《北京日报》2版,《京棉二厂为经期孕期女工提供便利》)

  1977年,北京市工业卫生职业病研究所工作人员深入生产一线,为北京汽车制造厂二附分厂工人检查身体。 司马小萌摄

  为了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一些企业还不断增加体检项目。1975年,北京冶金液压机械厂在胸透视的基础上,增加了肺听诊、肝脾触诊、肝功能检查和大便检验等体检项目,职工随到随检查。在检查中若发现可疑的情况,厂医务室会进一步帮助职工把病情弄清楚,及时进行治疗,职工们对此非常满意。(1975年10月29日《北京日报》2版,《增加体检项目做到有病早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体检的范围有所扩大,除了行业要求的例行体检,相关部门还会组织特定群体开展体检。这种待遇多面向科教工作者以及其他行业的先进人物,具有一定的奖励性质,体现了社会对他们的尊重。

  1983年,丰台区科协、区卫生局联合为全区188名科技人员进行了一次体检,受检的是取得工程师、农艺师、畜牧兽医师等中级职称的科技人员。区科协、区卫生局成立了主检医师小组,对检出来的病症逐个分析,提出了治疗和保健方案。(1983年1月3日《北京日报》1版,《丰台区为中级科技人员体检》)

  当年,全市共有10个区县组织中级以上科技人员进行体检,2000多名科技人员受益。一些区县设立了咨询门诊,提供治疗和保健办法;还有一些区县为科技人员建立了病历档案。各区县在体检中发现,很多一线科技骨干从来没有做过全面身体检查,长期带病坚持工作,积劳成疾。针对这种情况,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加强了治疗和防护,受到科技人员的欢迎。(1983年8月31日《北京日报》1版,《为二千多名中级以上科技人员体检》)

  教师也是较早参加体检的群体。为庆祝全国第一个教师节,从1985年9月到年底,全市270多个中央、市属、部队、工矿企业、区县和街道、乡镇医院,为全市11.2万多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进行了免费体检。这是当时本市规模最大、涉及医疗单位最多的一次教师集体体检活动,受检学校达5575所,其中两万多名教师在体检中查出了疾病,并及时进行了治疗。(1986年3月10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医疗卫生战线取得新成绩》)从那以后,各区县越来越关注教师的身体健康,陆续建立了教师体检制度。

  那些年,在一些特殊的纪念日、节日,部分医院还会举办包括体检在内的公益活动。1997年“五一”节到来之前,北京友谊医院的医护人员为天桥地区的38名北京市劳动模范、“五一”奖章获得者以及文明市民进行了免费体检,涵盖抽血化验、做心电图、B超、胸透、内外耳、眼及妇科、泌尿科等多项检查,不但为这些先进人物送去了健康,也在社会上弘扬了正能量。(1997年4月17日《北京日报》6版,《免费为先进人物体检》)

  2002年“五一”节假期,北京友谊医院医疗保健中心的12间病房几乎天天满员,来此住院的都是被子女送去专门做体检的老年人。当时的费用不便宜,一天房价在400元至1500元,全套体检费用在3000元左右。同样顾客盈门的还有体检机构。一家体检中心每天都能迎来七八十人体检,其中不少是老年人。有陪父母去体检的年轻人表示,自掏腰包290元就能做90多项检查很值,若不放心,还可以现场增加“早期癌症筛查”等项目。在外企上班的黄先生决定每年都送父母去“找病”,“定期体检心里踏实,就算第二年有问题了,也知道肯定是早期。”(2002年5月8日《北京日报》5版,《年轻人掏钱给爸妈“找病”》)

  随着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慢性病、“生活方式病”出现,个人对定期体检的需求增加,特别是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组织员工进行体检的单位也多了起来。一些医院为了满足市场需要,开设了专门的体检科室、体检区域、提供不同的“体检菜单”,受检人检查时不用再在医院楼上楼下到处跑了。还有的单位干脆把体检机构请上门,职工上班时抽空就能做体检,非常方便。

  2007年,海淀妇幼保健院的大夫来到万泉小学,为140余名住校学生免费进行体检。 饶强摄

  渐渐地,定期体检成为一种时尚。2004年,京城各大体检中心预约火爆,价值一两千元的体检卡因为体面又透着人文关怀,成了送给亲朋好友的“礼品新宠”。一位在北京市体检中心做体检的老先生说:“我和老伴的体检是儿子儿媳妇孝敬的新年礼物,我们赶在年前来检查,就是为了让孩子们过年时放心。”(2004年1月1日《北京日报》7版,《送礼就送“体检卡”》)

  数据显示:2006年北京体检人数达到457万人次,相当于全市常住人口的近三分之一,开展体检工作的医疗机构有536家。体检成为北京市民关注健康的一种重要方式。(2007年11月24日《北京日报》6版,《457万市民去年参加体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人们更加注重身体健康,体检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2012年,北京首次公布了“市民健康档案”,也就是包括骨质疏松、脂肪肝、视网膜动脉硬化等在内的全市健康体检信息数据。当时,在男性、女性健康体检阳性检出率排名中,超重均排前三位。(2012年2月25日《北京日报》5版,《市民体检数据首次发布》)从此,市体检中心几乎每年都向社会公布体检数据,提示检出率比较高的异常项目。不少市民也会认真研究自己的体检报告,并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注意改变不良习惯,提高健康水平。

  2014年,由本市各个专业的医学专家参与制定的《北京市健康体检项目专家共识》发布。这是本市首个体检指南,明确了一般人群基本体检项目共有63项(包括男、女)。当时,北京开展健康体检的医疗机构有187家,每年有近300万人接受常规健康体检,每家体检中心推出的体检项目不尽相同。体检者如果自己想做一些额外的检查项目,一般也是听从体检机构人员的建议。有了这个专家版的指南,体检者有章可循,避免了过度检查。(2014年3月17日《北京日报》9版,《健康体检有了专家指南》)

  2017年,市体检中心落实“北京市体育与医疗融合项目”,开展健康管理,对于有超重、肥胖、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空腹血糖升高等异常指标的体检人群进行了运动与饮食干预,提醒北京市民进一步调整生活方式,注意做到合理膳食,适当运动,心态平和,戒烟限酒。(2018年12月6日《北京日报》8版,《三成成人体重超标血脂异常》)

  如今,体检已成为健康管理的有效手段,很多北京人都拥有自己的“健康档案”,并形成了早防、早诊、早治的健康素养,生活幸福感大大提升。